为鼓励这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青岛大学将“出奇”写进校训之中,并付诸行动。尤其在全省上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氛围之中,青岛大学走出了一条教育领域的自身修为之。
青岛大学党委、校长范跃进多次指出,对大学而言,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是一流大学的灵魂,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关键环节。为此,青岛大学将建设一流本科,深入推进本科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激发各级单位和个人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和目标追求。
这个夏天对于青岛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因为青岛大学从今年8月21日开始,正式了为期四个周的夏季小学期,打破了往年春秋两学期的传统学制,试行“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夏季小学期不以上课为目的,而是学生自主选择,通过集中的实践活动和高水平学术报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推动教育新旧动能转换,夏季小学期的尝试是青岛大学不断打破、实现创新的重要。
青岛大学教务处处长孔伟金介绍,按照计划,学校大二至大四学生从8月21日至9月17日的四周时间实行“夏季小学期”。大一新生9月6日报到,一直到9月17日将进行入学教育、军训和新生入学测试,这些均属于夏季小学期的计划安排。9月18日,全校学生将一起开始2017年秋季学期学习。
在小学期后两个周里,学校共为学生安排了300余场高端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科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主讲人有院士、国字号专家、大使、知名老校友、企业家等高层次专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
仅仅四周时间,却产生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宽松的氛围之下,夏季小学期给青岛大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普及通识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如此种种最终都将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近些年,随着高校“朋友圈”不断扩大,青岛整体的创新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在这一大中,作为本土老牌高校的青岛大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突出重围,打造自身的王牌专业和过硬的科研实力,并服务青岛的创新发展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急需破题。而如今的青岛大学,相信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此前本市公布的首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名单,将两个名额中的一个给了青岛大学吕志民教授领衔的肿瘤精准医学团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团队是青岛市去年11月出台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以来首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该团队将获得1亿元财政综合资助,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由吕志民教授带领的肿瘤精准医学团队依托青岛大学、青大附院引进,该团队将以打造青岛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创新中心为切入点,链接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资源,逐步形成“研究、诊疗、技术孵化”三位一体的肿瘤精准医学技术创新综合体,跨越式提升本市肿瘤精准研究水平和诊疗支撑能力。
其带头人吕志民教授来头可不小,他是著名的华人肿瘤代谢专家,是美国权威肿瘤机构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杰出终身教授,其团队在肿瘤细胞糖酵解新机制、肿瘤代谢酶与肿瘤发生等领域的独创性研究被认为是国际肿瘤代谢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对肿瘤代谢的重新认知,相关研究多次被《Cell》《Nature》等世界权威发表。同时,吕志民教授的创新也推动了一系列针对肿瘤代谢新关键靶标的检测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研究。
去年3月,吕志民教授领导团队的研究人员,一种糖酵解酶PGK1发挥作用协调了对于癌症代谢和脑肿瘤形成至关重要的一些细胞过程。他们的研究发布在Molecular Cell上,有可能为改善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癌症的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去年,世界权威肿瘤机构美国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将2016年度科研成就授予吕志民教授,他也成为去年该机构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的唯一获者。
吕志民教授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岛大学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最近有两个关于青岛大学的新闻也引发广泛讨论。其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前发布通告,对全国40265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进行资助,其中青岛大学的立项数125项,位列全市第一,在全国排名第79位;其二,青岛大学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名单中出现,是5所入选高校之一。
从科研到科技,从课程安排到社会实践,从人才队伍建设到自身体制完善,青岛大学在尝试以一种“出奇”的来探索教育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可行性方案。就拿创新创业的推动工作来说,青岛大学不仅将创新创业纳入课程体系,打造师资力量,开设通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还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近三年来该校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9项,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培养的学生达5000余人次,培养出100余位毕业生创业典型。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52个,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等科技文化活动,覆盖面达70%以上。“2016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周”十大专题活动之一、全国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青岛市优秀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全国就业工作50强
不破不立,破立并举。而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和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不得不说,青岛大学的魄力空前,从其在办学自主权、财权、管理和考评机制这三大办学核心领域的就能看出一二。
财权属重权,青岛大学敢于放权,积极推进财务综合助力学校事业发展,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益化。
青岛大学结合学校机构与职能调整,成立了11个中心,将校企集团财务纳入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与核算,原师范学院账套、高职校账套、霍尔姆斯学院账套等合并到学校财务处大账。设派会计中心,负责后勤、校企集团、基金会、党费、工会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与服务。设立稽核中心,负责对全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建立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基础+专项+励”的学院经费核拨模式是一大创新,通过制定《青岛大学学院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该校采用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相结合,综合考虑学院的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等规模因素以及学科特点、办学成本、对学校的贡献度等因素,分析测算学院预算经费。
这个体系给了学院更大的财政。学院作为办学主体和经济责任主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按照学校核定的学院预算,自主支配使用办学经费,由学院经费负责人负责审批。还修订了《青岛大学学院服务收入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学院在确保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任务,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合规地从事服务活动,取得服务收入。
按照现代大学管理和治理体系要求,进一步理清校院关系,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权责。调整优化教学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针对学校一级学科跨学院设置、本科专业多学院重复设置、学院中设置同级别院(系)等问题,调整设立了34个实体学院,31个校直属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校、学院(研究院)、系(所)、教研室(课题组)”四级设置、“学校、学院(研究院)”二级实体管理模式。调整优化学校党政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直属单位设置,精简机关管理人员,充实学院管理服务工作力量,压缩机关管理岗位20.4%,增加学院管理岗位37%,激发学院发展活力,给学院更大的空间。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在青岛大学已经基本搭建完成,进一步厘清决策、行政、学术、的主体,推进学术层面的“去行政化”,学术本位、教授治学落到实处,从行政价值回归学术价值、从行政本位回归学术本位,建立和完政与学术相对、相互制衡和相互支撑的运行机制。
在这样的体系下,学院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学院可自主设置内设教学、科研机构,自主确定系、教研室等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还可根据学校核定的岗位数,自主确定师资队伍结构比例,职称评审权也得到加强。
近三年来青岛大学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9项,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培养的学生达5000余人次,培养出100余位毕业生创业典型。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52个,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等科技文化活动,覆盖面达70%以上。“2016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周”十大专题活动之一、全国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青岛市优秀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全国就业工作50强
青岛大学在尝试以一种“出奇”的来探索教育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可行性方案
一通百通。通过内部体制机制的梳理,激发了学校各级单位、甚至每个人的创新干事积极性,进而理顺了从学科建设到对外交流各个方面的工作,加速推进教育新旧动能的转换。上文提到的吕志民教授就是很好的。
在网络互动平台“知乎”上有个帖子:“在青岛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体验?”回答问题的都是青岛大学的在校生或毕业生,给出了或主观,或中肯的评价,几乎都是对这个学校“爱得深沉”。其中有个回答点赞无数,应者无数,她说在青岛大学就读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给了充分的,不是不管,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
培养“未来引领经济社会的创新人才”,青岛大学给自己定出了一套将教学主体由“教”向“学”转变,教师评价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学业评价由“结果”向“过程”转变的一流本科教学建设方案,推动教书与育人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分制为切入点,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关键,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院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的一流本科建设指导思想。
该校强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多元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的建设,着力深化学分制、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等四项。目前,学校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或修订《本科生选课管理办法》、《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等支撑一流本科教学建设方案顺利实施的10个配套文件。
办学兴校,人才为要。人才是一流本科打造的基石之一。立足建设富有活力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青岛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全面构建科学规范、包容、运行高效,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
“15117”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青岛大学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建设一支100人以上以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为首席教授的领军人才队伍,500人以上以特聘教授和青年卓越人才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五年引进青年博士1000人,招收博士后1000人以上。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达到2700人以上,其中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70%以上,高级职称岗位比例逐步提高。
聚焦高层次人才、聚焦优势特色学科、聚焦高层次团队(平台/研究院),全面提高引进青年博士的学术水平,2016年学校共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09人,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为元。
而引进的人才也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核聚变般的能量。例如2014年引进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李培峰教授,短短两年内组建了一支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国家优青2名、杰青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青岛大学特聘教授6名、青年卓越人才5名在内的医学研究团队。医学研究院、动力集成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中心、非织造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创新研究院、医疗大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创新研究机构在青大建起。学科排名得以提升,“海藻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科研更是呈现井喷状态涌现。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之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大学不再是孤立于社会的象牙塔。青岛大学也十分注重同地方、企业的沟通,注重同青岛这片生养的热土同呼吸共命运,服务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在青大,有一个部门格外忙碌,这个挂着“服务地方办公室”牌子的部门,成为青岛大通青岛的主动脉;而其他各个学院、科研机构与地方的联系像分支,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学校与地方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为此,青岛大学制定了《加强服务青岛工作的意见》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并将服务地方工作作为对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评内容,健全体制机制,主动服务青岛城市建设。
该校紧紧围绕青岛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等战略发展产业新体系,加大高端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学校跨学科组建了财富管理研究院、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城市研究院、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等32个校直属研究机构,实行“首席PI+PI+co-PI”的运行模式,鼓励教师成立学科型公司。该校还成立科技工作小组和科技中心,健全完善科技考核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收益的分配比例。
在与企业合作方面,青岛大学与海信集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了技术合作,在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联合研究共建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新拓展。夏延致教授的海洋海藻纤维项目,与高新区东岚高科共建海藻纤维研发中心,相关产品出口欧美。董蒨教授与海信合作的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成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亮相展出,催生了海信集团的新兴医疗仪器装备产业。张维忠教授与公交集团合作精准采集大数据,为精准发车、高峰发车提供决策依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立伟教授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动车组实时温度显示系统试验方法,将原来动车组每列调试时间18小时降低到1小时内,大大提高了调试效率。
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平台。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举办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建设发展论坛。还与市南区、李沧区、崂山区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选项目,重点推进。该校与青岛市崂山区、清青创科技服务公司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服务青岛“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战略部署。此外,青岛大学与青岛、东营、、烟台等地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涵盖纺织、新材料、教育、知识产权、大数据、医疗等领域。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